官方咨询热线:
400-7171-888
2025-07-15 09:56:15
文章来源: 北京冠领律师事务所
陈立是上海市某小区的保安,每天穿着制服在门岗亭里迎来送往。2020年1月,小区业主林芳以生意周转为由,向他借款10万元。出于邻里信任,陈立没多想就通过银行转账借了钱,三个月后林芳如期归还。
同年9月,林芳再次找到陈立,这次她开口要借22万元,说是要扩大经营。陈立有些犹豫,但林芳拍着胸脯保证:“大哥,都是老熟人,我肯定不会骗你。”看着林芳急切的眼神,陈立心软了。2020年9月至12月期间,他分多次将钱交给林芳15万元通过银行转账、2万元微信支付、5万元是家里攒的现金。每次交钱时,林芳都会简单写个收条,陈立也没在意,只想着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,不至于出什么岔子。
2021年1月至2023年5月,林芳共计向陈立转账还款6.8万元。然而到了2023年下半年,林芳的还款逐渐没了动静。陈立开始频繁给她打电话、发微信,得到的总是“再等等”“马上就还”的答复。有一次在小区里碰到,林芳远远看见陈立就绕路走,这让陈立心里咯噔一下:“看来这钱要不回来了。”
多次催讨无果后,陈立决定拿起法律武器维权,经身边朋友介绍,他找到了冠领(上海)律师事务所。律所经过分析,指派经验丰富的律师王荔代理此案。
冠领律师翻阅了陈立提供的转账记录、收条和聊天记录:陈立向林芳累计出借22万元,林芳累计偿还6.8万元,还剩余15.2万元及相应利息。冠领律师协助陈立补充现金交付的证据,调取当时的取款记录、寻找在场证人;另一方面对案件进行深入分析,预判被告可能的抗辩理由。在整理材料时,冠领律师发现一个关键细节:林芳曾在与陈立的聊天记录中提出,2020年9月25日的15万元转账是委托购买保健品的费用,显然是在试图混淆借贷关系。
2023年8月,冠领律师代理陈立向法院提起诉讼,核心诉求明确:判令林芳归还借款本金15.2万元及相应利息。
法庭上,林芳辩称15万元系代收款,冠领律师当即指出:“转账明确备注‘借款’,若系代付款,为何不作说明?”银行流水清晰显示15万元转账备注为“借款”,微信转账记录载明2万元附言“急用先拿”;“代购保健品可有书面委托?体检机构能否提供付款凭证?”林芳当庭承认未保存相关证据,对所谓保健品交易细节描述模糊。
庭审中,冠领律师多次引用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》第16条,强调原告持有的债权凭证与转账记录已构成优势证据。当林芳试图以“超过诉讼时效”抗辩时,律师依据陈立2023年5月的催款微信记录指出,根据《民法典》第188条,诉讼时效因权利人主张权利而中断,被告的抗辩不成立。
冠领律师通过系统梳理三年间数十笔资金往来,构建起完整的时间链和证据链,使被告的辩解因缺乏证据支撑而无法成立。
经过庭审辩论,法院采纳了冠领律师的意见,最终认定陈立与林芳的借贷关系合法有效,判决林芳返还借款本金15.2万元及相应利息。
本案胜诉关键在于冠领律师对举证规则的精准运用。被告提出的“保健品代买”主张,暴露了民间交易的常见风险:大额资金往来若缺乏书面协议,极易引发纠纷。法律虽保护合法借贷,却无法为“口头约定”兜底。(文中人物除冠领律师外均为化名)
撰稿人:王琳莉
审稿人:段光平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》 冠领(上海)律师事务所©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1031340号